查看: 689|回复: 0

文学对人格的修正

[复制链接]

228

主题

225

回帖

945

积分

三室一厅

寻爱有爱,植善有善

Rank: 4

淮币
941 个
威望
94 点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5-10-8 16: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省淮北市 电信
近日上海二中院对复旦投毒案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林对作案动机、目的和犯罪故意进行了辩解,称这只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
随后,央视记者深度剖析林内心深处的犯罪动因。林的个人性格有明显缺陷,心胸狭窄,好斤斤计较,看到别人的成功易引起忌妒。他与被害同学之间并无多少过节,只是言语不合。被拘后他才深入的读文学、人文学方面的书,来弥补人格的不足。他是理科生,对这方面缺少关注,加之缺陷式人格,造成两个家庭不可挽回的人间悲剧,不知此时他是否体会到“朝闻夕死”的真正内涵?人格的觉醒来的太晚了,如果家庭、社会或者其本人能过早意识到这种危机,早早介入干预,人生的走向会是另外一种景象。
警醒不能遗忘,世上没有后悔药。文学对人格的形成和修正功不可没!中国人往往都是功利性的,只关注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规划。面对升学、就业、功名和利禄,无法淡定,无心关注与升学、成绩关联不大的文学、人文学。可读可不读,不读。可学可不学,不学。一切取舍显而易见,都要为升学让路,学生失去了自由发展的个性,文学失去了一个庞大而年轻的主体,这种教育上的缺失,造成人格同质化、盲从化、缺陷化。社会缺少了一双双智慧的眼睛,家庭缺少起码的文学修养。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古语应引起今人警醒。
文学以她默默无语地坚持浇灌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从《诗经》到《史记》直至逐渐形成的二十四史;从《山海经》到《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从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从未离开文学的滋养,即使焚书坑儒、文字狱时常盛行,但文学仍然是主流,不曾断流。《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仍在民间传唱。
文学的宗旨就有去人类功利化的一面。自古中国历代文人多都视金钱名利如粪土,得之既得,失之也不后悔。中国现代社会在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双重夹击下已人心不古,一切向金钱看齐是众人的不懈追求。人心功利化,观念金钱化,生活娱乐化,法律不听话,道德守寡了。有良心的人痛陈现实,力求改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别有所图的人则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别有用心的人,则利用邪教扭曲现实,妖化社会,制造混乱,乘势摸鱼。
道德迷失了,我们迷失了,找不到方向。大家都在挤,你推我,我挤他,没有人能幸免。道德的重塑与回归需要文学、人文学来修正。真理总在那儿,不曾远离。只要大家能静下心来,停住脚步,就能拾起它,装进口袋,光芒就会绽放,思想就会开花,人生就会找到正确的方向,不再迷茫。
文学是现代人必备的行囊。不管你有多忙,不管你如何才华横溢,不管你有多累,也不管你苦难连着创伤,带上她吧——文学!在你心浮气躁的时候读一读古诗,在你志得意满之时翻一下《离骚》,在你痛苦不堪时看一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这些晦涩的、难懂的平常的汉字里,包含着人生哲理,世间百态,拂去文字表面的雾霾,你才能皈依,找到阳光万道、百花争艳的心灵花园。名与利、金与钱,真的那么重要吗?
文学需要怀疑,也需要信任。怀疑和批判会让你走的更远,看得更高。文学有精品、名著和经典,也有糟粕、低劣和垃圾。读一些书,读一些好书,读一些经典,不必读很多,刘邦曾凭着半部《论语》统一中国。找一本好书深入进去,总会有新的发现。这时就需要信任。信任感是人类社会的肌理脉络。否则,只能是封闭内顾、萎缩、衰败甚至消失的命运。信任是基石,人与人之间必须有信任,如果对任何人都怀疑,你就会失去创业的动机和朋友。
文学需要教育和家庭的传唱。“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文学传承需要教育者努力,更需要来自家庭的文学涵养。从社会到家庭应形成立体的教育覆盖网络。每个人都去做一点事情,每个人都去影响自己的亲朋、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就不远。每个人性格中总有一些缺陷,这些缺陷甚至会决定我们的命运走向,有意识地多读好的文学作品,知道什么是可为不可为,什么是善和恶,准确把握善恶的距离。其实善恶只有一念只差。逐渐纠正人格中的不良倾向,克制冲动,抑制盲动,形成完善的人格,理性处理周围的人和事。悲剧虽已发生,但愿大家能注意到悲剧背后的真相,健全人格,引燃文学的灵光,让人生精彩纷呈
秦建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