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03|回复: 1

风雨平原起苍黄,烟火尘世升艾香

[复制链接]

228

主题

225

回帖

945

积分

三室一厅

寻爱有爱,植善有善

Rank: 4

淮币
941 个
威望
94 点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7-6-3 22: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省 移动(全省通用)
豌豆甜了。
蚕豆香了。
大麦熟了。
五月风热,天高地阔。沃野平原,处处散发出成熟的气息,沉甸甸的果实预示丰收的希望。
此时,过了小满,离芒种就不远了。意味着午季收割的即将开始。
原先碧绿如玉的小麦,似乎是一夜之间迅速变黄。千里沃野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
这些平原上生长的作物成熟,意味着可以食用了,可以解决青黄不接的吃饭问题了。
世界再大,以食为天。
无论何时何地,首先得解决温饱问题。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农桑稼穑,让百姓休养生息,吃得上饭、睡的稳觉。唯有如此社会才能不断发展与进步。
科学是生产力,人也是生产力。
最近,因寻访古镇柳孜的历史文化,我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坊间里巷与土生土长的的农民打交道、处朋友。他们朴实的话语、踏实的作风,勤劳的品格,让我受益不浅。
在厚土上行走,我感觉十分的温暖、踏实。真切感受到土地是我们赖以生息的家园。没有了土地,也是就没有了家园。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古老的端午节。
说起中国的节日,可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端午节最初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后来成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一、追寻节日的历史遗痕

“青头蚂蚱得了病,黑头蚂蚱过新京。
派了土梨子接豆虫,豆虫是个阴阳三。
离了阴阳活不成,啄木虫啄棺材,
啄了棺材守尸灵,磕头虫来跪棚。
大年五更立了秋。
腊月十三发大水,遍地漂的是秫头。
………
这首在家乡传唱了多年的歌谣,充满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魅丽的想象,又带着历史印迹。80多年前,包括柳孜在内的淮北地区,连发十三场大水,隋堤以北的大片村庄都淹没在大水里,庄稼颗粒不收,几乎家家断粮,人人饥荒,随之而来的是瘟疫—霍乱大爆发。
柳孜村93岁老人陈钦芝,回忆小时候的那段往事,眼里依旧流露出一丝恐慌,“很多人走着走着倒下就死了,真可怕啊。不知道到底死了多少人。”
打开记忆,翻阅历史。
饥饿,疾病。水旱,虫害。战争,兵燹。从未远离淮北这方土地,并给生活在此的百姓留下恐怖的记忆。
最近的就是1960年那场大饥荒。再远点就是80多年前的水灾、瘟疫。
公元1509年(明正德四年)夏大旱,蝗虫遮天蔽日。是年大饥,人相食。
战争也从未远离这块古老而多难的土地。
1949年,这里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1937年至1945年淮北沦陷,被日军占领,日军在此犯下滔天罪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渠沟大屠杀、牛眠大屠杀等。抗战期间淮北百姓伤亡数与财产损失重大。
清末捻军几次起义,淮北数村镇伤民无数。
元朝末年,朱元璋等人揭竿而起。元朝为捉拿朱元璋及其亲属,大举扫荡中原,三洗徐州,九洗凤阳。中原及其以南地区百姓死的死,逃得逃,真是千里无人烟,一派荒凉。
明朝建立后就开始大力移民,成立中都凤阳府,才使这里的大片地区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如今,我们大多都是明朝移民的后代。
面对历史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刻反省:
我从哪儿来?
我的祖宗根脉在何方?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变害为利?
如何才能立身、强国,避免战争的发生?
古语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应当记住历史的伤与痛,悲与欢。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面对未来。

二、民间自有智慧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苦的是芸芸众生。
旧时代,经济水平低下,医疗、医药匮乏,人们对一些土生土长的中草药有着特别亲切的记忆。几乎大人孩娃都知道一些医疗自救知识:比如拉肚子可吃烧大蒜或者熬无花果树叶煮茶喝。茅草根可利尿消肿。蒲公英可治疗各种肿瘤。
………
民间自有智慧。
端午节插艾也自有道理。
艾只是大地万物中的一种野草,或者说是天地间的一种尤物。被人们寄予了无限的渴望与想象,它可以治疗疾病、防治瘟疫、驱赶毒气,护佑百姓身体安康。
不论社会如何发展,除了温饱,健康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保障。没有身体的健康,一切都是空谈。
和平与稳定是我们当下生活最好的福祉。
没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做保障,温饱、健康、幸福都会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艾草很普通平常,在春天刚生芽时,并没有人关注它的生长。可是一旦到了春末夏初,绿色的叶面,白绒绒的叶背,齐膝的艾草一派欣欣向荣,异常茂盛。
艾对生长的环境无欲无求,只要有阳光、空气和水。既使最贫瘠的地方,它也照常生长。房前屋后、荒滩河坡、林荫树下,都有它们漂亮的身姿。
端午节,一镰一镰把它们割下来。新鲜的汁液沾在手上、衣服上,散发出特有的芬芳。
人们把割下来的艾草抱回家,或插于檐下,或悬于室内,或燃于庭院。
一缕缕青烟,慢慢升腾。
一阵阵幽香,轻轻弥散。
一颗颗不安的灵魂,得以安放。
我们都生活在世俗之中,人人都渴望平安、健康、幸福。既使各路传说中的神圣,也不过如此。

三、端午风物的文化演变

社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利弊日益显现。野生植被的生长环境受到极大的影响和改变,化肥、农药的滥施,农民无尽开荒拓田。尤其是除草剂的滥用,让很多野生植物消失,甚至绝迹。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不使用除草剂时,庄稼地里生长着各种野生植物。其中还有许多香泡泡、臭泡泡、小香瓜、野西瓜等天然野果,味道纯正,清香幽远。
小时候每到农忙时节,庄稼收割了,这些野果被揭去了神秘的面纱,逐渐暴露在我们的视野之下。忙里偷闲,大人小孩都会伏下腰身,摘食这些果实。
田野里不时爆发出一声声惊呼,荡漾起一阵阵欢笑。顿时驱散了一日的劳累,为我们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回忆。
艾草还在生长,不过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寻找。城市、城镇周边几近绝迹,偏僻的乡村,偏僻的荒滩尚有生长。
近日,为准备今年的端午节文章,我采访了不少邻居、村民。为了拍摄艾草我骑车转了不少地方,一直未发现艾草的行迹。
现在好像突然进入野菜时代,荠菜、蒲公英、野蒜、槐花等野草、野菜以体面的形式重回餐桌。在饥荒年岁,这些野菜不过是临时充饥的替代品,是无奈之举。
如今吃野菜却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荠菜、蒲公英等的生存环境也受到极大的挑战,很多地方都被挖绝了。
欲望是个无底洞。
如何管束我们的行为呢?如何诗意的栖居在这方土地上呢?值得认真思考。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
世界上不仅有人类,更需要万事万物的共同繁荣。
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粽子,最初是为纪念屈原而包的。人们还要把粽子投进水里一些喂鱼虾的。
鱼虾也是生物链重要一环。
古人讲究,不竭泽而渔,不杀鸡取卵。讲究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各美其美。面对欲望,面对诱惑,灵魂走失的人太多了。
最近30多年,神舟上天了,嫦娥探月了,蛟龙入海了,航母巡航了。
《易经》云:物极必反,其盈必亏。
经济发展了,科技进步了。道德滑坡突破人生价值底线了。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个可怕而危险的民族。一个文明社会的创建、发展与繁荣,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文化作为支撑。
国家意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文化强国、民族自信的理念。
中华文明五千年,博大精深,辉煌灿烂。
《易经》、《论语》、《诗经》、《二十四史》及诸子百家论著等经典作品,浩如烟海。我们需要走出去,学习外国先的进经验。更要走回来,立足于民族土壤,深刻学习领会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深刻内含。
中国传统经典要求人们修身养性,树立目标和价值尺度,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文化经典,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重新解读。里面包涵许多人生的哲理与精神的钙质,是古人自强自立的启蒙读物。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做人要具有精神刚强不屈,果敢坚毅,质朴老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德。如果具备了就接近于仁了。人只有精神上的强大,才能有足够的动力,才能有执着于文化创作与科学研究。
寻根问源,端午节是个复杂体。
过节就是溯时光而动,回到过去。以虔诚、坦荡之心,面对朝夕,珍惜健康。
山川,平原,溪流。
五谷,森林,百鸟。
都是我们诗意生存的土壤。
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物种多样性,刻不容缓。愿万物平等,繁荣与共。

1、包粽子,敬老人。
端午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先从河岸边采宽长墨绿的芦苇叶,把芦苇叶洗净晾干。然后把芦苇叶折出一个尖角,放入糯米,放入红枣或蜜枣。再把芦苇叶缠绕起来,用细绳捆住,入锅煮熟。出水冷却,除掉苇叶,即可食用。其入口绵软,清香诱人。
近年,每逢端午节政府、企业、民间社团、爱心协会与爱心人士都会给敬老院的老人或一些有特殊贡献的老人送去粽子,表示慰问。
2016年端午节,淮北知行关爱老兵协会的志愿者就自筹资金3000余元,为21位抗战老兵送去粽子、米面等慰问物资。

2、       做香人,带香包。
早些年,手工时代人们还喜欢做香人,缝香包。
做香人。取手帕样大小的一块红布,折角,缝成圆柱状,以布角为手臂,另用碎布做头形,用黑线描眉、画眼,里面填上蒲棒、香料、棉布等物品。做好之后,用丝线系住挂在脖子上。一般情况多是男孩带香人,女孩、女人带香包,男人配腰香包。
香包也是手工缝制,可大可小,内装朱砂、雄黄、香药等物品,外绣吉祥图案。大人小孩配套于身,轻风吹过,轻轻摇摆,香气怡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很少做荷包了,多从集市买商家做好的成品,少了一份亲自缝制的乐趣。
其实节日的意义,就在于亲力亲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就能体会到那些寻常、琐碎的细节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所以,现在我们提倡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就应当学着自己去包粽子,缝香包,点艾香,做到既动手又动脑,一举多得。传统习俗也就会在劳动的过程中刻进我们的记忆,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3、插艾条,兆吉祥。
艾是大地上长出的灵物,具有十分美好的意象。 淮北家家屋檐下都要插艾枝,俗有“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老鳖盖”之谚。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艾,又名艾蒿,为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高45~120厘米。艾茎直立,圆形,质硬,多生在荒地、河边。它们一丛丛一簇簇,立在初夏的热风中,风姿绰约,楚楚动人。
艾又是中草药,可治多种疾病。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小时候,我曾尽情享受着农村悠闲安然的生活。每逢端午节前,一旦放学,孩子们就会一窝蜂似跑到附近荒沟边折些艾枝回家,一边走一边玩,并用艾枝互相打闹嘻戏。欢声笑语洒满村头巷屋。
回到家,都争着把艾枝插在门两旁,看着自己亲手插上的艾枝随风飘摇,芳香四溢,心中别提多高兴。

4、挂菖蒲,保健康。
菖蒲也是大地生长的尤物。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多长水边,河沟中。也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它长于水中,叶细而狭长,碧绿如玉,直立似箭。一簇簇、一丛丛立在水中,犹如列队的士兵。与其它水生植物绝然不同,卓而不群。
菖蒲成熟时开花结实为蒲棒,它的花呈红黄色,犹如玉米状,粗细如拇指,有一股特殊的芳香。采摘,可入药,可燃放,可做香料。或点燃放于室内,驱邪避瘟。
蒲草可达1—2米高,收割后可编成草席,凉爽舒适。也可做成蒲团,内填杂物,当做板凳,软硬适中,冬暖夏凉,节能环保。蒲草还可编成蒲扇,简洁实用,送风驱热。
菖蒲全身都是宝。 
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耐苦寒,安淡泊,生机盎然,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先民把菖蒲当作神草。《本草·菖蒲》载曰: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
农历4月14日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数千年来,菖蒲一直是中国观赏植物中重要的一种。
可惜近年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已经很少见到了。
可喜是,最近国家已经开始对河流进行大力整治,建立了河长制,关闭污染企业,对河道进行清淤排污,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意欲留住碧水蓝天。
但愿不久的将来,我们又能重新回到那个水流淙淙、碧绿清澈,水草青青、菖蒲蔚蔚,鱼虾成群、翠鸟群翔的年代。
那时,如果你我立于水边,但见碧波荡漾,弯腰以手嬉鱼,其情其景,真乃我辈之幸也。
5、烧艾叶,满院香。
由于气温上升,蚊蝇尽出。母亲会割艾枝,加些碎草糠在院子中点燃,驱赶蚊蝇。
此时,夕阳西下,金光罩村。烟雾慢慢升腾,与炊烟杂揉,艾香与饭香
6、系长命绳,祈求安康。
淮北有给小孩用五色线系脚脖、手脖的习俗。谓之“长命缕”,拴魂绳。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希望长命百岁,益寿延年。为此,自古而至就产生了各种民俗现象,有人带玉、有人拜儒、有人寻仙。没有条件的百姓就从平常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
几根五颜六色的丝线,拧成长命线,系在手腕、脚腕,廉价而便宜,却寄托了百姓殷殷的希望。只有等到农历六月六,百姓叫陆月陆,才能剪掉。等到下雨天,把剪掉的丝线放入水中,可以变成小青蛇。
我素来怕蛇,小时候每每走到放丝线的地方,都会观望一会,搜寻泥土中是否有青蛇出现。隐隐约约也就产生了一种对仪式的神秘感,觉得人之生命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生命,珍惜与父母、兄弟的血缘亲情,珍惜与邻居、朋友相识之情。
生命教育是一门学问。古人、先哲通过一些简单的物象和仪式,把生命教育、融于生活中。古语说,人之发肤,受之父母,必须分外珍惜。
珍爱身体,珍爱生命更是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出生率下降,使许多家庭只有一两个小孩,更需要加强生命观教育。
很多年轻人为标新立异吸毒、赌博、打架、甚至自杀,随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社会要强化生命观教育,使每个人都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每个人的生命质量,一心向善,从本质上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国家、社会的和谐。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超然。

端午节的由来
      “端”有“初始”的之意,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端午节,也称端五,端阳、地腊、诗人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017522
秦建国

0

主题

226

回帖

1万

积分

钉子户

Rank: 9Rank: 9Rank: 9

淮币
8615 个
威望
414 点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社区劳模

QQ
发表于 2017-6-3 22: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省安庆市 电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